近日,记者走进修文县龙场街道沙溪村,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——村民们收集完家中的回收物品,没有拿到垃圾回收点,反而大包小包地提着朝一家“商店”走去,通过了解,原来沙溪村正在推行新型垃圾治理模式,可回收垃圾等价兑换。
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,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,在修文县龙场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,沙溪村创新“治垃圾”举措,开展可回收垃圾等价兑换活动,通过利益链接机制,激发村民清理垃圾、爱护环境的主动性,引导村民自觉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和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,助推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、长效化发展。
“村民们可以根据可回收垃圾的实时市场价格兑换为等价商品,也可以兑换为对应价值的金钱。同时,通过工作人员对可回收垃圾的集中处理,可有效保证垃圾治理后续工作的正常运转。”沙溪村党支部书记朱锡峰说道。
沙溪村村民窦开富告诉记者:“以前家里的瓶瓶罐罐、纸箱子等可回收垃圾,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,掉了又有些可惜,不然就只能堆在家里。现在有了这个可回收垃圾兑换‘商店’,我们可以‘变废为宝’,不仅改善了家里的卫生,也让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朗了。”
据了解,自推行“可回收垃圾等价兑换”治理模式以来,沙溪村现已回收可回收垃圾约0.8吨,村民兑换等价商品价值约1200元。“可回收垃圾等价兑换”模式有效调动了当地村民回收垃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以等价兑换为“航标”,把基层垃圾治理由“任务命令”转为“激励引导”,着力构建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基层垃圾治理新格局,实现村民从“边上看”到“主动干”的积极转变。
“通过设立可回收垃圾回收‘商店’,村民们将可回收垃圾用来兑换等价商品或金钱,然后由指定废品收购企业统一回收,并给予‘商店’一定补助,以此实现三方参与、合力共赢,从而提升农村‘治垃圾’能力。”龙场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小梅介绍道。
修文县龙场街道沙溪村创新基层垃圾治理,推行“可回收垃圾等价兑换”治理模式,让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,有效提升了资源合理回收利用率,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,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,助推农村“治垃圾”工作纵深发展,垃圾治理走深、走实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
编辑 邓钺洁
二审 袁鹏
三审 刘莹